首页>滚动 > >正文

追寻中卫黄河古瓷的前世今生 “浴火重生”再放彩

中卫黄河古瓷,源自黄河母亲的滋养和馈赠。

如何再现黄河古瓷制作技艺,重回大众视野?三年前,出于对黄河古瓷的喜爱和对传统技艺的珍视,曾是自媒体人的姚思杰创办了中卫市品卫文创园,决心传承发扬光大传统技艺,让黄河陶泥“浴火重生”、黄河古瓷走出历史再放光彩。

在位于沙坡头区东园镇瑞应村的中卫市品卫文创园,宽敞的院内放着几张木桌,上面摆放着一批刚烧制的碗、盘、杯、壶、罐等,记者见到了姚思杰及制作黄河古瓷的传统手艺人。


(资料图片)

“这一件件粗狂的瓷器,工艺十分复杂,从选材到成型,各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姚思杰边介绍边忙着将制作好的素坯端到院里晾晒。他说:“中卫不仅有深厚的黄河历史文化积淀,还有丰富的陶土和釉土,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做黄河古瓷,这项技艺失传了就太可惜了。”

为了寻找制作黄河古瓷的工匠师傅、工艺,姚思杰遍访了下河沿周边所有的老手艺人——年龄最大的已93岁,而请来的师傅也已年过七旬。今年71岁的李成仁就是姚思杰“三顾茅庐”请来的专业制陶人。据李成仁介绍,他17岁便在下河沿的老窑沟拜师学艺,专业制陶40多年。

“黄河古瓷能出现在这片土地,主要源于下河沿有着大量的优质陶土。另外,下河沿一带盛产煤炭,而煤炭恰是烧制陶瓷的高品质燃料。”在李成仁的记忆中,正因丰富的釉色矿物原料,赋予中卫陶瓷不同的气质。

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回忆起在下河沿老窑沟制瓷时,李成仁沿袭的还是传承千年的老技艺,烧出的一窑窑陶瓷被匠人小心捆放在羊皮筏子上,顺河而下,一路销往全国各地。

一时兴盛,一时衰落,几度沉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下河沿的煤炭和陶瓷制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起慢慢走进历史,成为中卫老一辈人抹不去的记忆。李成仁感叹:“不甘心传统技艺就这么断了,能传承发扬黄河古瓷文化是我们这些手艺人的心愿。”

民间技艺,薪火相传。为使承载着民间技艺的黄河古瓷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彩,中卫市品卫文创园先后聘请了金毅、孙晨等陶瓷工匠,通过师徒授艺的方式传承陶瓷技艺,弘扬黄河古瓷文化。

“‘丰安渡’黄河古瓷采用黄河边纯天然原料,釉变浑然天成,再加之传承世代手造工艺,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创新烧出“天青”“富贵黄”“千里江山”等多种黄河釉彩,每一件都承载历史的体温、文化的心跳、人的情感。”姚思杰说,他们目前已开发创意花瓶、茶杯茶盏、笔筒、执壶等20余种品类。

今年6月,姚思杰带着烧制成功的“镇园之宝”参展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黄河古瓷品牌“丰安渡”受到多方关注。中卫市品卫文创园与深圳一家企业签订“丰安渡”黄河古瓷深圳地区总代理协议,与浙江等九省区企业签订总代理协议。

姚思杰说:“我们的黄河古瓷产品很受欢迎,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人酷爱喝茶,来自这些地方的订单源源不断。”

聘请手艺精湛的陶瓷工匠、研发黄河古瓷系列产品、打造“丰安渡”黄河古瓷品牌……之所以不遗余力大做“陶瓷”文章,就是想让黄河古瓷再次走出中卫、走向世界,亦是中卫市守护黄河根脉,传承黄河文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中卫市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契机,通过“文旅+”“+文旅”,打造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文旅IP,通过挖掘黄河古瓷文化,发展黄河古瓷产业,让黄河文化得以传承,让文旅产业得以繁荣。

当古老的技艺“邂逅”旅游,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迎来朝阳,走向新生,承载着古老民间技艺的黄河古瓷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全媒体记者 马进军 汪文慧

来源:中卫日报

猜你喜欢

1.中卫好少年马浩岚拾金不昧的事情传开了

2.中卫这家鸡蛋灌饼摊不仅美味而且价格亲民

3.中卫概算总投资2249.95万元建设这个项目,涉及这9个乡镇......

4.宁夏中小学校(幼儿园)明天开学!家长请注意!

5.关于中卫市2023年普通高中教辅资料选用评审结果的公示

标签:

相关阅读